◎骑墙qíqiáng
[trim] 采取中间立场,在对抗党派中保持中间立场,以便显示不偏不倚或两边讨好
⒈ 见“骑墙”。亦作“骑墻”。比喻立场不明确,游移于两者之间。
引《智门祚禅师语录》:“若有作者,但请对众施呈,忽有骑墙察辨,呈中藏锋,忽棒忽喝,或施圆相。”
明寓山居士《鱼儿佛》第一出:“几曾有一念天堂,一念尘埃,似这般骑墻功行。”
清梁章鉅《退庵随笔·官常一》:“属吏有謁见必有谈吐,有文移必有议论,就中细细察之,有据理势明白直截者,有不吞不吐骑墻两顾者。”
徐特立《我的生活》:“其他卜者常验,细究他们的判词,发现均是两可的骑墙语。”
南北朝时,有一僧名为阿专师,常来往于宴会、游戏场所。后因故得罪人,被追捕而骑坐在墙上,等确定对方真要抓他时,才以杖击墙升上数十仞避之。见《太平广记.卷九一.阿专师》。后用以比喻对两方面都讨好,立场不明,态度模棱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