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称连四纸、绵连四纸,后讹称连史纸。产于江西、福建等省。原料用竹。纸质细,色白,经久不变。旧时,凡贵重书籍、碑帖、书画、扇面等多用之。
⒈ 原称连四纸、绵连四纸,后讹称连史纸。产于江西、福建等省。原料用竹。纸质细,色白,经久不变。旧时,凡贵重书籍、碑帖、书画、扇面等多用之。参阅元费著《笺纸谱》、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造皮纸》。
引叶圣陶《乡里善人》:“鲁太玄的《文集续编》在钱康侯六十三岁那一年刻成,由各大书庄发兑,连史纸,每部四册,实洋十元。”
亦省作“连史”。 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所谓罗甸纸者,乃类乎连史之物。”
胡祥翰《上海小志·文化》:“印造各书均用上等连史,蝇头端楷,精雅绝伦。”
一种珍贵的书法用纸。原产于福建、江西二省。以嫩竹为原料而制成。色白,质细,永无变色、变质之虞。多用于印制贵重的书籍、碑帖、信笺、扇面等。本称为「连四纸」,后讹称为「连史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