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亦作“疎越”。
⒉ 疏通瑟底之孔,使声音舒缓。
引《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孔颖达疏:“越,谓瑟底孔也,疏通之使声迟,故云疏越。”
后以指悠扬、隽永。 唐白居易《五弦弹》诗:“正始之音其若何?朱絃疏越清庙歌。一弹一唱再三叹,曲淡节稀声不多。”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简劲宏妙,平淡疏旷, 周鼎商彝,朱絃疏越者列。”
王国维《人间词话》二二:“彊村学梦窗而情味较梦窗反胜。盖有临川、卢陵之高华,而济以白石之疎越者。”
⒊ 疏散。
引《后汉书·马融传》:“若乃《阳阿》衰斐之晋制,阐鼃华羽之南音,所以洞荡匈臆,发明耳目,疏越藴慉,骇恫底伏。”
李贤注:“越,散也。”
⒋ 疏忽;疏漏。
引三国魏刘劭《人物志·体别》:“休动磊落,业在攀躋,失在疏越。”
《宋书·律历志下》:“备閲曩法,疏越实多,或朔差三日,气移七星,未闻可以下通於今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