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亦作“倒屧”。
⒉ 急于出迎,把鞋倒穿。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 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
引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
后因以形容热情迎客。 唐皮日休《初夏即事寄鲁望》诗:“敲门若我访,倒屣欣逢迎。”
屣,一本作“屧”。 元任昱《折桂令·同友人联句》曲:“既有当壚,毋劳倒屣,便可投辖。”
清孔尚任《桃花扇·媚座》:“吾辈得施为,正好谈心花底;兰友瓜戚,门外不须倒屣。”
⒊ 指从坐席上匆忙避开。
引《西京杂记》卷二:“衡邑人有言《诗》者, 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
急于迎宾,将鞋子穿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