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古诗诗词
诗词工具全集 查诗词 查诗人
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全文
生成钢笔字帖

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

biānfēngjǐngsài
xiásāngqián
liǔkāiyín
táohuāzhàoān
mǎnyuèlíngōngyǐng
liánxīngjiànduān
xuéyāndān
shuǐhán
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译文

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乾。边塞外族入侵挑起了战争,豪杰将士夜渡桑乾远赴国难。

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柳叶被雪亮的箭镞拨开,桃花对映着镶玉的马鞍。

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天空圆月把弓影投射到地上,大片星斗映在剑的项端。

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不要学那过河行刺的荆轲,空唱一曲《易水寒》。

边塞外族入侵挑起了战争,豪杰将士夜渡桑乾远赴国难。 柳叶被雪亮的箭镞拨开,桃花对映着镶玉的马鞍。 天空圆月把弓影投射到地上,大片星斗映在剑的项端。 不要学那过河行刺的荆轲,空唱一曲《易水寒》。

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注解
1
桑乾:即桑乾水,在河北西北部和山西北部。据传每年桑椹成熟时河水干涸,故名。
2
银镝:银色的箭镞。
3
桃花:一说指花名;一说指白毛红点的马。
4
玉鞍:对马鞍的美称。
5
连星:列星。
6
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不学燕太子丹派遣的刺客荆轲,徒作悲歌而不能成事。指荆轲。
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赏析

唐高宗显庆(656-661)年间,契丹等贵族集团,多次掳掠侵扰边境,东北辽阳一带战事不断。郑少府大致就是在此时远赴边疆从军的。骆宾王作为他的友人就写下了这首《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诗为他送别。首联“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乾”,指的是这边报警的烽火刚一燃起,那边御敌的军队就已到来,表现了“侠客”高昂的爱国热情与牺牲精神。与“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与“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之类的诗句相比起来,更显陡率、有力。诗歌的主人公是“侠客”,唯有这样的诗句才能自然、准确地表现出“侠客”的性格,侠客既不同于书生,又迥异于一般的军人。他豪爽而又能雷厉风行。“榆塞”不仅是实际的地点,而且还暗示了战争的正义性。这里借用了秦国大将蒙恬的故事。秦统一六国之后,蒙恬率兵30万击退匈奴的侵犯,收复了河套失地,“以河为界,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匈奴不敢饮马于河,置烽燧,然后敢牧马。”此后“榆塞”就成了边防要塞的代称。诗中点出“榆塞”,是想表明“侠客”是为了戍卫边疆而出征的。战胜敌人,不仅要有决心,更需要有高超的武艺。紧接首联,颔联诗人就以生动的笔触,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侠客”非凡的武艺。“柳叶开银镝”,是个倒装句,指银箭头射穿柳叶。此处是借用战国时养由基百步穿杨的典故,形容“侠客”箭无虚发,技艺过人。“桃花照玉鞍”,一个“照”字,将奔腾驰跃的骏马写得活灵活现。因为只有马飞驰时,鞍鞯上的金玉饰物才会闪闪发光。此处用的是烘云托月手法,不正面描写人,借写马从侧面衬托出“侠客”英姿飒爽、光彩夺人的形象。颈联进一步表现“侠客”勇于拚搏的大无畏精神,“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本来是指弓拉得满以致影如十五的圆月,剑出鞘光若闪闪的群星。但诗人有意不直说,反而写成,“满月”是临摹弓的影,“连星”是飞入了剑之端。奇思异喻,生动传神。此处关于两军如何对阵未着一字,而敌人的望风披靡由此可见一斑。尾联“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反用荆轲刺秦王的典故。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其剑术不过硬。陶渊明在《咏荆轲》中曾写道:“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此写的是“侠客”不学侠客,其含意就新中见奇。严有翼在《艺苑雌黄》中说道,“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孪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 闻一多先生眼中“天生一副侠骨”的骆宾王,看来写起“侠客”来的确有独到的过人之处。该诗的色彩与音乐俱美,大大增强了诗的表现力。马茂元教授对这首诗评价很高:“格高韵美,词华朗耀,居然是李白《塞下曲》一类律诗的先声。”

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的介绍
收藏 菜单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