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古诗诗词
诗词工具全集 查诗词 查诗人
菩提偈全文
生成钢笔字帖

菩提偈

běnshù
míngjìngfēitái
xìngchángqīngjìng
chùyǒuchénāi
shēnshìshù
xīnwéimíngjìngtái
míngjìngběnqīngjìng
chùrǎnchénāi
běnshù
míngjìngfēitái
běnlái
chùchénāi
zhīxiàngxīn
láoxiàngwàiqiúxuán
tīngshuōxiūháng
西fāngzhīzàiqián
菩提偈译文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净,哪里会有什么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净,哪里会有什么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 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菩提偈注解
1
树:这里指菩提树,意译为“觉树”或“道树”。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此树下证得菩提,觉悟成道,故称此树为菩提树。
2
明镜:“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通常用以比喻佛与众生感应的中介。
3
台:指安置明镜的地方,可以借代为客观存在。是梵汉并译名词,意译为“觉性”、“如来性”,有时被称为“涅”,或叫“真如”,也是“如来藏”的异名。原指佛陀本性,发展为成佛的可能性,是佛教徒所追求的修行目标和理想境界。
4
清净:佛教术语,远恶行,离惑垢,称为清净。
5
尘埃:佛教术语,指人间的一切世俗事务。按出家人的观点,世务不净,故称尘务。
6
玄:佛教术语,这里是指玄妙的佛教理想。“不识玄者,徒劳念佛。”对于佛教徒来说,通晓玄机,是至关重要的。
7
西方:佛教术语,指净土所在的极乐世界。
菩提偈赏析

第一首偈,见于敦煌写本《坛经》。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知道后,“遂唤神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在《坛经》第二十节,惠能指出:“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使修于善行。”这是惠能“顿悟说”的基础。在他看来,“愚人”与“智人”,“善人”与“恶人”,他们和“佛”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迷”到“悟”,仅在一念之间。这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不仅对我国佛教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对于后来的中国哲学理论也有重大的影响。第二首偈,也是惠能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的。旨在说明“明镜”的清净,也即“自性”的清净,这是佛教徒坚信能到达理想境界人人所共有的主观条件。该偈亦见于敦煌写本《坛经》,但据郭朋《坛经校释》考证,这一首当属衍文。特别是前两句,虽调换了“身”、“心”二字的位置,实际也是重复神秀的话,不应视为惠能的思想。第三首偈,见于《六祖法宝·坛经》,流传甚广,为《全唐诗外编》所补录。据郭朋《坛经校释》考证,这一首是由《菩提偈》第一首演化而成,关键在第三句,由惠昕本带头,契嵩本、宗宝本因之,把“佛性常清净”改成“本来无一物”。这是一种误解,早在宋代即有人提出非议。”其实,大乘佛教的所谓“空”、“无”,是就“妄心”、“妄境”而言;若就“真心”、“真境”而论,则决非“绝无”。在《坛经》第十五节,惠能有言:“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无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在《坛经》第二十四节,惠能又说:“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这些都足以证明惠能的思想体系,同“一切万法,自性本空”的理论完全不同。不过在这句话之前,惠能先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他把一切归结于“心”,也即“自性”。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但无论如何,把“佛性常清净”和“本来无一物”等同起来,是不适当的。第四首偈,见于《大正藏·坛经》,着重讲修行方法。《坛经》第三十五节,惠能引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接着说:“心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坛经》第三十六节说:“若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正心,暗行不见道。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坛经》第五十二节说:“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坛经》第五十三节又说:“若能心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自不求真外觅佛,去觅总是大痴人。”反复申明向人的自我求真,自我求佛,这是惠能教导其弟子立地成佛的唯一途径。在他看来,求佛的人只图自悟,不假外示,心注一境,化难为易,自能达到目的,论根据。

菩提偈的介绍
收藏 菜单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