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少年时就聪慧过人,老师和名儒都十分推崇他。16岁以后就受教于族父游复和江侧等人,研读经书,擅长文学。熙宁五年(1072年),游酢举乡贡,到京城游学,拜见程颢,程称赞他“其资可以进道”。八月,程颢任扶沟县(今属河南)知县,提倡圣贤学说,荐举游酢主管县学教育。在扶沟,他得颢亲炙,精研儒家经典,学识大有长进。 元丰四年(1081年),游酢与杨时到颍昌拜程颢为师,著有《明道先生语录》。游酢和杨时南归,程颢目送他们,深有感触地说:“吾道南矣!”翌年游酢中进士,任越州萧山县(今属浙江)县尉。县衙内有积案10年得不到判决,一经游酢讯问,分析案情,即予结案。 元祐元年(1086年),游酢被召升为太学录。翌年授博士(待次)。因生活困难,向朝廷请求外放,得任河清县(今属江苏)知县。当时范纯仁任知府,待游酢为国中贤士,遇有疑难政事,总是同他商量。后来范纯仁转任颍昌知府,推荐游酢担任府学教授。元佑八年,范纯仁回朝廷任宰相,任命游酢为太学博士。他和杨时到洛阳拜程颢之弟程颐为师,编有《伊川先生语录》。一天,游酢与杨时谒见程颐,程颐正在闭目静坐,他们两人在门外侍立。等程颐醒来,不觉门外已雪深三尺,因而留下“程门立雪”的佳话。游酢在程颐席旁诵读张载的《西铭》,读后说:“这就是中庸的道理。”程颐先生称赞他有创见,能理解言外的道理,赞许他道德品质纯良,学问日益长进,办政事能力,也超过别人。 宋哲宗亲政,罢范纯仁官,游酢请求调离京都。绍圣三年(1096年)赴任齐州(今属山东)判官。同年冬,他回建阳为父守孝。过两年,在家乡长坪廌山之麓建草堂,讲学著述,所著有《论孟杂解》、《中庸义》等。 元符二年(1099年),游酢调任泉州签判,赴任前,筑水云寮于武夷五曲,作为著书立说的处所,撰《易学》、《诗二南义》。次年十一月,徽宗即位,游酢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他励精图治,议论士风,侃侃而言。次年,出知和州(今属安徽)。崇宁四年(1105年),主管南京鸿庆宫,居太平州。两任祠官后,于政和元年(1111年)复任汉阳军知军。以后任舒、濠州二州(今皆属安徽)知州。所到之处,政绩斐然,深受百姓爱戴。 在濠州任上,因属官违法遭贬,游酢受到牵连,宣和二年(1120年)被罢知州,寓居和州含山县(今属安徽省)。宣和五年五月乙亥(二十三)日(1123年6月18日)病逝于寓所,终年71年。葬含山县车辕岭,谥号“文肃”。有文集10卷传世。
游酢传略
游酢,字定夫,建阳人。少颖悟,过目成诵。程颐一见,谓其资可适道。后程颢令扶沟,设庠序,教人召酢职学事。元丰五年,登进士,调萧山尉,改博士。以便养,求河清县。范纯仁出判河南,待以国士,有疑义辄与参订。移守颍昌,辟为学教授。还朝复相,即除酢太常博士。纯仁罢,酢亦乞外。徽宗立,召为监察御史,出知和州,岁余,管勾南京鸿庆宫,居太平州。复知汉阳军,历舒、濠二州。罢归,寓历阳,因家焉。卒葬其处。酢操行纯粹,处事优裕,历官所至,民载之如父母。所著有《中庸义》、《易说》、《诗二南义》、《论语·孟子杂解》、《文集》各一卷。学者称廌山先生,谥文肃。 (原载 乾隆二年《福建通志》) 【译文】 游酢:字定夫,建阳人。自幼聪颖好学,经书看过一遍就能熟记在心,倒背如流。程颐刚一见到 他,就知道他将来可以担当重任,传承道统。后来,程颢调任扶沟知县,筹备设立学校,派人迎请游酢到学校赴职。元丰五年游酢中进士后,初任萧山县尉,改任博士。嗣后,游酢以便于奉养双亲为理由,请求就近调任河清县。范纯仁贬官后,出判河南,将游酢视为当作国家栋梁,在学术上遇有疑难问题,经常与他一起切磋交流。范纯仁出任颍昌府长官时,又聘请他担任学府教授。范纯仁回朝复职,执掌宰相大权后,立刻任命游酢担任太常博士。后来范纯仁罢官,游酢也请求外任。宋徽宗即位后,游酢被召回任监察御史,出任和州州官。一年之后,调为宫观官掌管南京(商丘)鸿庆宫,居住太平州。过了不久之,游酢又被起用治理汉阳军,历任舒州和濠州州官。罢官后寄居历阳,在此安度晚年。游酢逝世后也埋葬在这里。游酢一生品行纯正,高风亮节,处理政务,得心应手。在任期间,足迹所到之处,百姓拥戴犹如父母。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中庸义》、《易说》、《诗二南义》、《论语·孟子杂解》、《文集》各一卷,被学者尊称为廌山先生,谥文肃。
福建文化
福州乌山上有“九贤祠”,奉祀着福建省历史上九位著名学者:游酢、杨时、胡安国、罗从彦、李侗、蔡元定、蔡沉、黄干、真德秀。游酢便是九贤之首。 游酢,字定夫,号豸山,又称广平先生,谥文肃。生于1053年,卒于1123年。福建建阳禾平里长坪村人。宋元丰进士,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诗家。历官太学博士、教授、监察御史、知府、知州、将军等职。追封朝奉大夫、赠大中大夫。他理政有方,为官清廉。学术上师承二程,并将理学传于福建,为闽学的创始者,誉为“闽学鼻祖”,着有《易说》、《中庸义》、《诗二南义》、《论语杂解》等。游酢20岁,在京城上太学时相遇著名理学家程颐,程赞他:“其资可以适道。” 程颢、程颐两兄弟,以传道兴学为己任。当年八月程颢赴任河南扶沟县令时,特邀游酢为该县教谕,一面担任学职,一面又受业于程颢。游酢以灵利高才而见称。 游酢28岁(1081年),会见杨时,并一起前往河南颍昌,引荐给明道先生,就学于程颢。同年游酢、杨时学成南归时,以师礼见明道先生,程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从此二程的理学传播到东南各省,传播到福建,同时形成了独特的闽学体系。 游酢40岁(1093年)时,与杨时早已登进士第。这年严冬,他与杨时前往洛阳拜程颢之弟、大理学家程颐为师。二人来到程家,欲拜程颐,却见程先生瞑目养神。二人进退两难:进,恐惊动先生休息﹔退,虑耽误学业。只好候之门外,立于雪中。程颐既觉,已雪深尺余,程子感慨地说:“贤辈尚在此乎!”游、杨勤学尊师,传为千古佳话。这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引以骄傲的典故“程门立雪”。 游酢46岁(1099年),任泉州签判。为拓展福建文化,他弃官回故里。在建阳县禾平里荐山之麓构筑草堂,他在此著有《中庸义》和注解《孟子》、《论语》等文章。次年他又在武夷山五曲筑“水云寮”,著有《易说》、《诗二南义》等,并广收学生,传道授业,使闽学理论得以完善与推广。 游酢书法艺术造诣很高,尤以草书著称,游体草书于清朝编入《草字汇》,称其“草圣”且与宋“苏、黄、米、蔡”四大名家齐名,当代的《中国书法大字典》、《草书大字典》等均有收入,部分书法拓片今存南平市博物馆。他的诗论是我国古代儒学、理学家的文学观的一个缩影。 游酢从政四十余年,勤政廉洁,惠政在民,受任越州萧山尉时,该县积案甚多,经游酢审理,疑案均解,决狱有方,其精明干练,使人诚服。他政绩卓著,勤政更新。征敛有度,虽有兴作,而不劳民。功绩斐然,有口皆碑。 游酢的学生中著名的有黄中、胡文定、胡宪、吕东莱等人。黄中既是游酢门人,又是游酢的外甥,深受游酢的器重,实得游酢理学之真传。朱熹是黄中的学生,所以朱熹是游酢的三传弟子。 朱熹对游酢极为崇拜,深受游酢理学思想之影响。朱熹在他的《四书集注》中引用了许多游酢语录。所以说朱子理学体系的形成是受游酢、杨时的影响。游酢、杨时对传播洛学、开创闽学做出巨大贡献,堪称闽学的“开山鼻祖”。福建人民纪念他,文人学者崇拜他,才在福州乌山建祠奉祀。
北宋理学
建阳因朱熹集理学思想文化之大成而成为闽学的发祥地;游酢则因将中原洛学南传入闽成为开闽学先河者。 熙宁五年(1027),20岁的游酢行冠礼之后,离开长坪,慕名赴洛阳拜见明道先生程颢。先生对这位风华正茂的弟子十分赞赏,便断言“其资可以进道”。同年八月,程颢出任河南扶沟县知县,特意举荐游酢任该县教谕。从此,注重酢学有专攻,成为福建闽北最早接受“洛学”的学者。元丰四年(1081),游酢又荐将乐杨时一道拜程颢为师。不到一年,两人同时告别老师。程颢嘱咐他俩把理学传向南方,目送他俩离去,怡然自得说:“吾道南矣!”其时,游酢已师事程颢十年,而杨时还不到一年,“吾道南矣”,主要还是对游酢而说。然而,如今学者津津东道“吾道南矣”这个典故时,只说杨时而不提起游酢,有悖于历史事实。 元祐八年(1093)游酢已是进士出身的太学博士,仍好学不辍。这时程颢已辞世。这年冬天,游酢为了进一步探索孔孟理学思想,便冒着大风雪偕好友杨时一起到洛阳拜伊川先生程颐为师。游酢、杨时来到程家时,正巧先生在瞑目静坐,两人见状,不敢贸然惊忧先生,恭敬地侍立一旁静候。待先生醒来时,天色已晚,先生叫他俩改日再来,待他俩走出门外时,雪积一尺多深。这就是尊师重教“程门立雪”的典故。游酢正是凭着这种勤勉好学的精神,尽得理学的真谛,成为程门四大弟子之一。游酢学成南归,悉心传授理学,使理学得以南传,“中兴于南”与后来朱熹理学思想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师承关系,被尊称为“道南儒宗”。 在程门四大弟子中,游酢被列为第一大弟子:“二程得孟子不传之秘于遗经,以得天下,而升堂睹奥号称高弟者,游(酢)、杨(时)、谢(良佐)、吕(大然)为著。” 游酢传播“二程”理学的主要功绩在于作《明道先生语录》,将程颢平时的言行记录整理成书。以后杨时准备收集伊川先生语录时,也请游酢提供材料,因为游酢占有二程的第一手资料。 朱熹与“二程”生不同时,无缘当“二程”的学生,只能算是再传弟子。朱熹后来成为“集理学之大成者”,其中也有游酢传播理学的功劳。朱熹整理的《程氏遗书》、《伊洛渊源》等书,都采用了游酢整理的史料。 “若非载道来伊洛,安得传心到考亭。”明代学者苏章的诗句,公正地评价了游酢开闽学之先河的历史功绩。
人物生平
少年时就聪慧过人,老师和名儒都十分推崇他。16岁以后就受教于族父游复和江侧等人,研读经书,擅长文学。熙宁五年(1072年),游酢举乡贡,到京城游学,拜见程颢,程称赞他“其资可以进道”。八月,程颢任扶沟县(今属河南)知县,提倡圣贤学说,荐举游酢主管县学教育。在扶沟,他得颢亲炙,精研儒家经典,学识大有长进。
元丰四年(1081年),游酢与杨时到颍昌拜程颢为师,著有《明道先生语录》。游酢和杨时南归,程颢目送他们,深有感触地说:“吾道南矣!”翌年游酢中进士,任越州萧山县(今属浙江)县尉。县衙内有积案10年得不到判决,一经游酢讯问,分析案情,即予结案。
元祐元年(1086年),游酢被召升为太学录。翌年授博士(待次)。因生活困难,向朝廷请求外放,得任河清县(今属江苏)知县。当时范纯仁任知府,待游酢为国中贤士,遇有疑难政事,总是同他商量。后来范纯仁转任颍昌知府,推荐游酢担任府学教授。元佑八年,范纯仁回朝廷任宰相,任命游酢为太学博士。他和杨时到洛阳拜程颢之弟程颐为师,编有《伊川先生语录》。一天,游酢与杨时谒见程颐,程颐正在闭目静坐,他们两人在门外侍立。等程颐醒来,不觉门外已雪深三尺,因而留下“程门立雪”的佳话。游酢在程颐席旁诵读张载的《西铭》,读后说:“这就是中庸的道理。”程颐先生称赞他有创见,能理解言外的道理,赞许他道德品质纯良,学问日益长进,办政事能力,也超过别人。
宋哲宗亲政,罢范纯仁官,游酢请求调离京都。绍圣三年(1096年)赴任齐州(今属山东)判官。同年冬,他回建阳为父守孝。过两年,在家乡长坪廌山之麓建草堂,讲学著述,所著有《论孟杂解》、《中庸义》等。
符二年(1099年),游酢调任泉州签判,赴任前,筑水云寮于武夷五曲,作为著书立说的处所,撰《易学》、《诗二南义》。次年十一月,徽宗即位,游酢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他励精图治,议论士风,侃侃而言。次年,出知和州(今属安徽)。崇宁四年(1105年),主管南京鸿庆宫,居太平州。两任祠官后,于政和元年(1111年)复任汉阳军知军。以后任舒、濠州二州(今皆属安徽)知州。所到之处,政绩斐然,深受百姓爱戴。
在濠州任上,因属官违法遭贬,游酢受到牵连,宣和二年(1120年)被罢知州,寓居和州含山县(今属安徽省)。宣和五年五月乙亥(二十三)日(1123年6月18日)病逝于寓所,终年71年。葬含山县车辕岭,谥号“文肃”。有文集10卷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