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模简介
杨模(1852—年),字范甫,号蛰庵,无锡城中学前街人。无锡最早的近代学校一竢室学堂(今连元街小学)的创始人。封建社会实行的是科举考试,县学、书院、私塾较发达。19世纪90 年代无锡工商业兴起,经济的发展,要求摒弃科举,学习西方科学,以创办新学来培养人才。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杨模与无锡人秦谦培等集资在连元街创办了埃实学堂。这比戊戌变法还早8个多月,不仅是无锡第一所学校,开了无锡近代学校之先,也是我国开办最早的学校之一。 埃实学堂的创设公告中写到:“时局日新,人才难得,以一邑之人力物力,作育一邑之英……”'杨模自任总理(当时称校长为总理〉,聘数学家华蘅芳为总教习。首届学生共27人,每天上课只有四、五个小时。 当时,社会旧势力阻挠办学。1904年(光绪三十年)7月,因向社会筹集办学经费,米业恶少煽动制造"毁校事件"。埃实学堂、东林学堂、三等(初小)公学堂3校被焚毁。暴徒又纵火焚烧杨模的住宅。杨模化装出走。这场斗争,由于热心支持新学士绅的奔走呼吁,得到江苏巡抚端方的干预,得讯后立即派员来锡处置,惩办肇事者,并责令赔款及修复所毁校舍。1905年,在学堂纪念会上,杨模在演说中指出:"窃考东西各国文明进步,经一番大震动,必有一番大改良,故曰竞争者,文明之母。" 由于新学在斗争中获胜并扩大影响,于是办新学在无锡蔚成风气。胡雨人在堰桥办胡氏公学,严毓芬在张泾办经正学堂。1905 年农历正月,侯鸿鉴(葆三)创办私立竞志女学。1908年农历正月,又增添中学科,为无锡最早的中学班。荡口华子唯和华倩叔创办鹅湖女学,荣氏在荣巷创办公益学堂。 辛亥革命后,埃实学堂改称无锡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该校也是无锡党组织早期的革命活动地点,为无锡教育史写上了光辉的一页。
个人履历
同治十一年(1872年),杨模考取秀才,光绪十一年(1885年)被选为拔贡。翌年应直隶总督李鸿章之招,任天津武备学堂汉文教习;后又入湖广,总督张之洞幕,襄办自强学堂,任教习,编译海外书籍。光绪二十年考中经济特科举人。次年会试未中,便绝意于科举功名。光绪二十二年应山西巡抚之聘,任山西武备学堂监督兼总教习。 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深重,杨模默念时艰,主张维新。他认为倡办新学是改良社会的良药,在外地热心办学的同时,念念不忘家乡子弟的培植。光绪二十三年秋回到无锡,即会同开明士绅合议筹款创办埃实学堂。埃实学堂于翌年正月二十四日开学,首届学生27名。杨模自任总理(校长),聘数学家华蘅芳为总教习,教师极一时之选。此为无锡开办新学之始。光绪二十四年八月,杨模赴山西武备学堂任职。光绪二十六年月离职返回无锡,专心致力于埃实学堂的扩展。数年间,增设体操、日文诸课程,学生增至100余名。光绪二十八年五月,两江总督刘坤一以该校“开办数年,规模大备”,奏请传旨嘉奖,并颁给“乐育英才”匾额。光绪二十九年春,杨模赴日本考察教育,赞助成立东京留学生江苏同乡会,并先后资助本校教习吴震修、侯鸿鉴留学日本。
相关事件
杨模回国后, 曾一度担任京师大学堂历史地理教习,不久仍回籍主持学务。由于县邑新学日渐发展,公费不足,杨模等提出将邑中米业原来按每石抽取4 厘捐给各庙宇作为迎神赛会用的款项,改作办学之用,呈请县署批准施行。此项提呈遭到米业及社会上封建势力的反对,引发了光绪三十年七月的毁学风潮。肇事者煽动群众2000余人,将埃实等 3校捣毁,并两次焚烧杨模住宅,幸巡抚端方与杨模友善,并标榜维新,得讯后即派员到无锡处置,惩办肇事者,责令米商重建学堂并赔偿杨模损失。米业亦同意以常年厘捐作为办学资金。毁学事件后,杨模再次应张之洞的邀请任湖北学务处专门科专办,兼德道师范学堂及女子高等师范学堂监督。后去北京为学部总务司科员,在图书编译局负责编撰教科书,并兼大学堂文、两科学文。
其他
宣统三年(1911年)夏,杨模因积劳成疾,离京回无锡休养,于民国4年(1915年)逝世,终年63岁。杨模早年善诗与古文辞,与邓濂、秦坚、秦宝珉、华世芳、袭廷梁、杨楷并称“梁溪七子”。 著有《蛰庵文存》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