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经历
周振,毕业于厦门大学,后赴德国吉森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深造,从事质谱仪器研究十几年。曾先后在德国重离子加速中心、美国国家阿岗实验室担任研究人员。 1999-2004年期间,他多次往返于德美和大陆,在国内开展质谱仪产业化试点工作。 2004年周振回国创办广州禾信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兼任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上海大学全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9年受中组部邀请建国60年以来有过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至北戴河度假。 先后接受过温家宝总理,李源潮部长等接见与视察其研究团队。 至2011年研究团队已经升至教授3名,高工一名,博士生四名,在读博士与硕士生几十名。
研究方向
垂直引入式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器的理论和实践。 在德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期间,周振得到了无网反射飞行时间检测器发明人H. Wollnik教授和垂直引入式飞行时间检测器发明人A. Dodonov教授的指导,于2000年成功研制了分辨率达22000的高分辨垂直引入式飞行时间质谱仪,为当时国际同类仪器的最高水平。并于当年成功将高分辨技术引入国内,使我国成为少数具有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仪研发能力的国家之一。 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3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6项。 周振的团队一直承担着国家 863项目、广东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和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 2006年研制成功国内首台分辨率达10000的大气压基体辅助激光解析离子源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仪,获得了200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2007年完成小型化的分辨率达2000的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器;取得了3项国家发明专利。 现主持国家863项目、广东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和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等。
代表论著
1. 郭长娟,黄正旭,高伟,粘慧青,周振,大气压离子源真空接口的研制及其对电喷雾源飞行时间质谱仪性能的影响, 分析仪器, 2007年,第2期,17-21 2. Precise measurement of the Ge-64 mass and its effect on the r p process, Clark, JA, Sharma, KS , Savard, G , Levand, AF, Wang, JC, Zhou, Z, PHYSICAL REVIEW C 75 (3): 2801-2801 MAR 2007 3. Q value of the superallowed decay of Mg-22 and the calibration of the Na-21(p,gamma) experiment, Savard G, Clark JA, Buchinger F, Crawford JE, Wang JC, Wang Y, Zhou Z, PHYSICAL REVIEW C 7004 (4): 2501-2501 OCT 2004 4. Precise mass measurement of Se-68, a waiting-point nuclide along the rp process, Clark JA, Savard G, Sharma KS, Vaz J, Wang JC, Zhou Z, Heinz A, Blank B, Buchinger F, Crawford JE, Gulick S, Lee JKP, Levand AF, Seweryniak D, Sprouse GD, Trimble W,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9219 (19): 2501-2501 MAY 14 2004 5. Cooling beams of negative ions, Zhou, Z; Alton, GD; Beene, JR; et 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SS SPECTROMETRY, 218 (3): 199-205 JUL 15 2002 6. High-resolution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orthogonal-injec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er, Dodonov AF, Kozlovski VI, Soulimenkov IV, Raznikov VV, Loboda AV, Zhen Z, Horwath T, Wollnik H, EUROPEAN JOURNAL OF MASS SPECTROMETRY 6 (6): 481-490 2000 7. 直线式飞行时间质谱仪分辨率的研究, 周振, 苏永选, 杨芃原, 李福明, 王小如和黄本立, 分析仪器, No. 4, 6, 1998 8. 强短脉冲辉光放电阴极溅射逐层分析研究, 周振, 苏永选,,弓振斌,杨芃原,王小如和黄本立, 分析科学学报, Vol. 13, No. 2, 89,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