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诗人介绍
诗词工具全集 查诗词 查诗人
陈普 chén pǔ
陈普(公元一二四四年至一三一五年)生于宋理宗淳祐四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二年,年七十二岁。居石堂山。入元,隐居教授,从学者数百人。三辟为本省教授,不起。当聘主云庄书院。晚居莆中,造就益众。普著述有石堂遗稿四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本名: 陈普
所处时代: 宋代
出生地: 宁德二十都石堂(今属蕉城区虎贝乡文峰村)
去世时间: 公元1315
主要作品: 读史八首,读史八首,读史八首,读史八首,读史八首
主要成就: 制成聚铜铸刻漏壶
关于陈普的介绍

人物简介

陈普(公元一二四四年至一三一五年)生于宋理宗淳祐四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二年,年七十二岁。居石堂山。入元,隐居教授,从学者数百人。三辟为本省教授,不起。当聘主云庄书院。晚居莆中,造就益众。普著述有石堂遗稿四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陈普幼年励志发奋苦读,览四书五经。长大后,陈普潜心探研朱熹理学。咸淳初,投苏州大儒韩翼甫在浙东崇德书院就学,韩翼甫并将爱女玉蝉许配他。 咸淳七年(1271年),蒙古兵南下,陈普遂隐居于石堂山,终日以穷经著述自娱。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宋亡,陈普以宋遗民自居,誓不仕元。元廷曾三次诏聘他为福建教授,均坚辞不就。他在石堂山(今属虎贝乡文峰村)仁丰寺里设馆倡学,招徒课艺。四方学子负笈从游者岁数百。在教学上,陈普力倡理论联系实际,治经“不贵文词,崇雅黜浮”,而“必真知实践、求无愧于古圣贤”。在其教导影响下韩信同、黄裳、杨碗、余载等人,皆为当时学以致用的理学名士。在精心教学,辅导学生成才的同时,陈普还精研数理。其间,他反复钻研聚铜铸刻漏壶,经无数次反复试验,终于第三年制成。此壶“应时升降,纤毫无爽”。当时福建布政司曾下令府城依此铸造,放在福建谯楼(即鼓楼)报时。 陈普怕元廷加罪,遂隐游古田、屏南、政和一带山区十二年。嗣后,他在政和兴办德兴初庵书院,又主讲建阳云庄书院、福州鳌峰书院、长乐鳌峰书院。所至之处,学者抠衣而来,不绝于途。其间,陈普应刘烁之请,为重修建阳考亭撰写《修考亭记》,并编修黄榦、杨复二家《丧礼》及朱熹有关撰著,分十卷刊行于世。陈普博览群书,精研诸子百家,博闻广见,多才多艺。自六经外,他还熟谙律吕、天文、地理、历数之学,精于阴阳玑衡之说。 延佑二年(1315年),陈普病逝于莆中,由其亲属扶枢归里,葬于石堂山。邑人缅怀其兴学育才之功绩,祀之乡贤祠。

福建通志记载

陈普(1244~1315年)字尚德,号惧斋,世称石堂先生。生于宁德二十都石堂(今属虎贝乡文峰村)。家贫,励志发奋,苦读不辍。饱览四书五经,初通儒家经典。 陈普成年后,潜心探研朱熹理学。宋咸淳末,闻会稽韩冀甫倡道浙东,其学以朱熹理学为宗,遂往游其门。经数年刻苦磨砺,终精通经史,学识超群,名闻闽浙。 宋祥兴年间(1278~1279年),陈普返回故里。时值宋朝将亡,兵戈四起,生灵涂炭。陈普遂隐居于石堂山,以著述自娱。在此期间,他对乡梓公益事业十分关注。如时邑内驿路旁缺井,他出资在一都北门外凿数口八卦井,以资行人渴饮;当时宁德城内火灾连年,邑民深受其害,他又独资在县治西门外凿建西湖,“直十二丈,横二十四丈,方圆七十二丈”,“上建桥,旁置亭”,可防火患,亦可供眺玩,士民无不沾其惠。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宋亡,陈普以宋遗民自居,誓不仕元。元朝廷曾多次聘他为福建教授,陈普均坚辞不就,锐意振兴家乡教育,在石堂山仁丰寺里设馆倡学,招徒课艺。四方学子闻其学识宗风,负笈从游者每年达数百。他治学师承冀甫传统,力倡朱熹正学,曾告诫门生:“性命、道德、五常、诚敬等字,在四书五经中如斗极列宿之在天,五岳四渎之在地,舍此无求,更学何事?”为推广朱熹学说,普受丞相刘敏中之托,重辑朱熹门人黄干、杨复二人的《丧祭礼》及朱熹的有关著述,分十卷刊行于世。在教学上,陈普力倡理论联系实际,治经“不贵文词”,而“必真知实践,求无愧于古圣贤”。在其薰陶下,不少门人既精于理学奥义,又能深入社会实际,求取真知灼见。出其门者,如韩信同、杨琬、余载等,皆为当时理学名士。 陈普曾应友人邀请,先后受聘主讲于建州(今建瓯县)云庄书院、建阳鳌峰书院和德兴(今江西镜内)初庵书院。所至之处,学者纷至沓来,不绝于途,名重当时。 元贞三年(1297年)以后,陈普寓居莆田18载。他以精湛的学识陶冶后秀,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理学人才。后人称“莆中多贤,讲学造就,石堂殆为鼻祖”,实非过誉。 陈普生前披览群书,博闻广见,多才多艺。除六经外,他还熟谙律吕、天文、地理、算数之学,精于阴阳玑衡之说。曾铸刻漏壶,玲珑精巧,应时升降,无纤毫爽,为时人所激赏。当时福建布政司前樵楼之漏壶,即为陈普手建。 延祐二年(1315年),陈普病逝于莆田,归葬于石堂山。邑人缅怀其兴学育才之功绩,祀之于乡贤祠。 陈普一生撰著甚丰,有《四书句解铃键》、《学庸指要》、《孟子纂图》、《周易解》、《尚书补微》、《四书五经讲义》、《浑天仪论》、《咏史诗断》、《字义》等凡数百卷。大多散佚。今存《石堂先生遗集》二十二卷、《石堂先生遗稿》一卷、《武夷棹歌》一卷(朱熹撰、陈普注)。

生平事迹

人物档案

陈普字尚德,号惧斋,世称石堂先生。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生于宁德二十都石堂(今属蕉城区虎贝),元至和元年(1328),病逝于莆田。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家。陈普一生撰著甚丰,著有《四书句解铃键》、《学庸指要》、《孟子纂图》、《周易解》、《尚书补微》、《四书五经讲义》、《浑天仪论》、《咏史诗断》、《字义》凡数百卷,大多散失。传世之作今可查者有《石堂先生遗集》二十二卷,《石堂先生遗稿》一卷,《武夷棹歌》一卷(朱熹撰,注)。

人物生平

陈普(公元一二四四年至一三一五年)生于宋理宗淳祐四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二年,年七十二岁。居石堂山。入元,隐居教授,从学者数百人。三辟为本省教授,不起。当聘主云庄书院。晚居莆中,造就益众。普著述有石堂遗稿四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陈普幼年励志发奋苦读,览四书五经。长大后,陈普潜心探研朱熹理学。咸淳初,投苏州大儒韩翼甫在浙东崇德书院就学,韩翼甫并将爱女玉蝉许配他。

咸淳七年(1271年),蒙古兵南下,陈普遂隐居于石堂山,终日以穷经著述自娱。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宋亡,陈普以宋遗民自居,誓不仕元。元廷曾三次诏聘他为福建教授,均坚辞不就。他在石堂山(今属虎贝乡文峰村)仁丰寺里设馆倡学,招徒课艺。四方学子负笈从游者岁数百。在教学上,陈普力倡理论联系实际,治经“不贵文词,崇雅黜浮”,而“必真知实践、求无愧于古圣贤”。在其教导影响下韩信同、黄裳、杨碗、余载等人,皆为当时学以致用的理学名士。在精心教学,辅导学生成才的同时,陈普还精研数理。其间,他反复钻研聚铜铸刻漏壶,经无数次反复试验,终于第三年制成。此壶“应时升降,纤毫无爽”。当时福建布政司曾下令府城依此铸造,放在福建谯楼(即鼓楼)报时。

延佑二年(1315年),陈普病逝于莆中,由其亲属扶枢归里,葬于石堂山。邑人缅怀其兴学育才之功绩,祀之乡贤祠。

收藏 菜单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