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
德祜元年,元左丞相伯颜(一作巴延)攻下鄂州(今湖北武昌)后,遣派武良弼下饶州,遍访贤士。良弼闻思衍贤名,便将思衍任为乐平(今江西乐平县)令。李思衍见世道已变,毅然出山应征,决心救民于倒悬。不久,又授袁州(今江西宜春市)治中,后任国子监司业(主管教育考试)。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初,元世祖忽必烈因安南(今越南)未归附元朝,屡次派遣军队攻打,都没有成功,于是下令礼部侍郎副教省参议秃庐(一作图噜)出使安南宣招抚谕,命李思衍作为副使随行。 元朝使团一行抵安南后,安南国王召见,唯独李思衍不向安南国王行叩拜礼。李思衍义正辞严地说:“大国之臣不拜小国之君,礼也。”话一出口,在场的人都大惊失色。安南国王被他的气度所折服,认可道:“敬其主以及其使,亦礼也”。李思衍在安南国王面前,大宣元世祖德威,安南国王对思衍外交能力十分敬佩。次日,安南国王奉写回表,并附上厚礼,赏赐元朝使者。秃庐收下了,李思衍坚持不受。回朝后,元世祖斥责秃庐不该接受赏赐。李思衍又巧妙应答道:“臣不收,全大国之体,秃庐受,安小国之心。”一句话,使元祖转怒为喜,夸奖思衍是个贤能的人才,也给了秃庐一个台阶。 同年十一月,元世祖又命李思衍为国信使,以万努为兵部郎中作副使,一同出使安南,宣谕安南国王陈日煊亲身入朝,否则必再加兵。 再次完成使命后,李思衍诏拜为礼部侍郎兼浙东宣慰使。任职期间,他十分关心民众疾苦,主张宽减关市之税,兴办学校,让百姓过上安乐的日子。两年后,升南台御史,再擢礼部尚书。李思衍为人正直,居官清廉,为政皆有声誉。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李思衍得知爱国名士谢枋得为国殉节于大都悯忠寺,无钱归葬,他便与枋得之子谢空之四处募捐殓尸,并助其路费扶送灵柩南归广信府弋阳县。大德四年(1300年)前后,李思衍积劳成疾,病终于任所。朝廷闻之特赐厚葬,并赐建尚书御史坊以祀之。
著述
李思衍不仅善于治理国政,还擅于写作诗文。著有《两山诗集》、《天南行稿》等传世,但大多散佚。清代学者顾嗣立编纂的《元诗选》一书中,录其诗词22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