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一代诗风—永嘉“四灵”诗派开创者潘柽
潘柽不仅是诗人还是音乐家
粗粗统计一下残存的许氏《涉斋集》,其中与潘柽唱和或赠寄的诗,就有69篇、74首之多。从这些诗篇中可以窥知潘柽的种种情况。如《听转庵弹琴》一诗,可以知道潘氏不仅是个诗人,还是一位音乐家,琴艺相当高超。从《书潘德久版壁》,可知潘氏的生平潦倒、生活穷困。其诗是:“故人有诗仍有屋,?里无禾鼎无肉。可怜驱去傍人户,阶下苍苔孕寒玉。”许及之是国家最高军事长官之一,并兼副丞相,是掌握军政大权的官员。许、潘交情如此密切,许及之提拔潘柽是不成问题的。可是从这些诗来看,潘氏既没有请许氏挈引,许氏也没有提拔潘氏。两人是纯粹的友谊,这点颇值得后人学习。
潘柽之诗
简介
潘柽(1131—1209)字德久,武状元潘文虎之子,南宋时永嘉人,据《温州府志》(卷二十)载:“平生喜为诗,下笔立成,声名藉甚,永嘉喜唐诗自柽始,有《转庵集》”。叶适在《转庵集序》中说:“永嘉言诗,皆本德久。”《万姓统谱》(二十五)也说:“永嘉言唐诗自柽始。”这里的“永嘉”虽然是指“永嘉四灵”诗派而言。所谓“唐诗”则指中晚唐的近体诗。
倡导近体诗的原因
潘柽为什么要倡导中晚康的近体诗呢?对此徐学聚《两浙名贤录·赵师秀传》指出:宋孝宗乾通,淳熙年间(1165-1189)。“濂、洛之学方行,诸儒类以穷经相尚,诗或言志,取足而止,固不暇如昔人体验声病律吕相宜也。潘柽出,始创为唐诗;而师秀与徐照、翁卷、徐丽玑寻绎遗绪、日锻月炼,一字不苟下,由是唐体盛行。”“濂洛之肖”即周濂溪、程颢、程颐的理学。说明潘柽的倡导唐诗。首行是不满于理学家“以道学为诗”的创作主张。因此,叶道的积极支持,鼓吹“四灵”诗,也是针对理学家的这种文学观的,有如刘克庄所说:“近世理学兴而诗律坏,惟永嘉四灵复为言苦吟。”(《林子昆诗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永嘉之学”如程朱瑾学在文艺思想上的对立抗争。近人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指明:“《永嘉四灵》的诗风,从潘柽开始,由叶道极力提倡。在“四灵”的作品中充分表现。“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潘柽在绍兴年间(1131-1162)曾受“福建兵钤”。(《宋诗纪事》卷五十九)“兵钤”即“兵马钤辖”,是参与戏幕的武汉官员。因此,“尝从使节北征。”叶适在《送潘德久》诗中写的:“闻道将军如却 ,不妨幕府有陶潜。”正是这种戏幕生活的写照,在《周会卿诗序》中还说他:“浪漫江湖,吟号不择地,他自己也曾说:”我行半天下。“(《书姜白石苦游诗后》)这种生活阅历加深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也增加了对南宋朝廷苟且偏安的不满和反感,在《酬赵 江》诗中他曾劝朋友不要被朝廷的官职所束缚:”漫道一官长束缚,依然还我自由身。心因爱南江湖乐,眼不禁看富贵尘。“在《赠姜白石》诗中更发出了”世间官职似 蒲。采到估松亦大夫。“在他看来官场有似赌场,愤慨之情,溢于言表。这可说是他与一生未尝为官的著名词人姜白石深厚友谊的思想基础。姜白石曾于开禧年间(1205-1207)南游永嘉,作《水调歌头》云:“倚阑干,二三子,总仙才。不问主朗五马,颇忆谢生双展,处处长青苔。”表明了不慕富贵,惟思徜徉于山水之间的情趣。而这“二三子”中就包括了他的好友潘柽。
晚年
潘柽的晚年是在清贫和淡泊的环境中度过的。徐照说他“贫与诗相涉,诗清不怨贫。”(《和潘德久喜徐文渊、赵紫芝还望》)徐玑说他:“病谁亲笔墨,贫亦买琴书。”(潘德久挽词))郭则澐在《永嘉杂咏三十首》则说:“阅尽炎凉如铁佛、白头愁倚塔铃风。”死时,叶适、徐照、徐玑都有诗的挽悼。他的《转庵集》久已散失,现仅存佚诗二十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