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姓百家姓排名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139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164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121 |
1995年 | 244 | 1987年 | 260 | 1982年 | 274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131 |
蓝姓起源
蓝姓主要源自:嬴姓、姜姓、芈姓。
蓝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31位。据姓氏人口统计,蓝姓人口排在第164位。广西蓝姓人口约43万(还有18万多人户籍是兰),广东省蓝姓人口约23万,福建省蓝姓人口约10万(还有16万多人户籍是兰),湖南省蓝姓人口有一万多(还有6万多人户籍是兰)。因为很多蓝姓户籍被错误登记为兰姓了,如果把错误登记为兰姓的蓝姓人口也算上,那么蓝姓最少有200万人。蓝姓目前包括汉族、壮族、瑶族、畲族、苗族等多个民族。
蓝氏在壮族及畲族群体中均为大姓,蓝姓为壮族十大姓氏之一,蓝姓是畲族第一大姓氏。蓝姓约占全国人口的0.1%。蓝姓起源于中原,今陕西的蓝田县,河南的汝南,湖北的荆门,河北的迁安都是蓝姓最早的发源地。汉朝之前,蓝姓主要繁衍于中山郡、东莞郡和汝南郡,中山郡在今河北定州一带,东莞郡在今山东莒县一带,汝南郡在今河南平舆一带,三地为蓝姓郡望,蓝姓在上述三地曾得到大发展,后世繁衍于各地之蓝姓多由此三处分衍而出。
今天,蓝姓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浙江、四川、湖南、湖北、贵州等地。
蓝姓起源一
源于嬴姓,出自远古贤者伯益之后裔秦子向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战国中期,周显王二年(公元前367年),秦献公为了向东发展,在蓝(今陕西蓝田)地设县。在秦子向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者,自称蓝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蓝氏正宗。
蓝姓起源二
源于姜姓,据福建省武平县大禾乡的《蓝氏族谱》记载,当地蓝氏的受姓始祖是昌奇,昌奇为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是帝榆罔之子,临诞时,有熊国君贡秀蓝一株,帝甚喜,因赐姓曰“蓝”,赐名曰昌奇,后任为火旺公,分封于汝南,遂以此地名为郡,汝南堂名即源于此。
蓝姓起源三
源于芈姓。出自楚国大夫亹,属于以居邑地名称为氏。江西省高安市等《蓝氏族谱》记载:蓝姓源于楚国大夫亹。本宗源自芈姓。楚国公族大夫亹,因任蓝县尹,世称蓝尹亹,后裔子孙亦以地名为氏,其后代以蓝为姓。为本宗得姓始祖。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大夫叫亹,因出任蓝县(今湖北荆门)令尹,因此后世称其为“蓝尹亹”。在蓝尹亹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地为姓氏者,即称蓝氏,世代相传至今。湖北、湖南、福建和江西等地的部分蓝氏族人尊奉蓝尹亹为得姓始祖。
蓝姓起源四
源于姜姓,出自战国时期狄族中山国大夫厘诸君,属于以封邑地名称为氏。厘诸君,为战国时期著名的中山国宰相,因其封地在蓝邑(今河北迁安),世称其为“蓝诸君”。在蓝诸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地为姓氏者,称蓝氏,世代相传至今。这个源头,也有说是源于嬴姓的。
蓝姓起源五
源于回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据《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记载:回族蓝氏是“由伊斯兰人名(来自阿拉伯语),借用发音相近的汉字姓。
蓝姓起源六
源于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有蓝氏族谱记畲族的蓝氏来源于畲族的创世祖盘瓠的次子名叫蓝光辉,受封护国侯,居处汝南郡,为畲族蓝氏的始祖。有的畲族蓝姓族谱错记蓝光辉又名蓝昌奇。
《水经注》记载盘瓠王生于周平王宜臼七年五月初五,为盘、蓝、雷三姓之祖。谥号“忠勇王”。葬于凤凰山。
蓝姓起源七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蓝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蓝人,亦称褴人、滥人,是商末周初的周族王室内宫设置的一种官位,主要职责就是排解君王的忧虑和精神紧张,实际上类似今天的相声演员,具有精神医生的职责。因其穿着五颜六色的花衣服,所以称褴人、或滥人。在史籍《大戴礼》中记载:“蓝人,文王官人,蓝之以乐,以观其不宁。” 在蓝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蓝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蓝氏。
蓝姓起源八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布雅穆齐氏,亦称布雅齐氏,世居噶哈里、黑龙江沿岸。后多冠汉姓为阎氏、蓝氏等。其蓝氏鼻祖为布雅穆齐·富尔赛,满洲镶黄旗人,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担任蓝翎长,就是前锋校尉的助手,由骁勇善战的勇士充任,平时负责管理日常旗务的副排级,每甲一人,在满洲八旗中,每旗约有十一位蓝翎长,正九品官秩。布雅穆齐·富尔赛后来累官至甘肃提督、西宁镇总兵。在布雅穆齐·富尔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首任官职“蓝翎长”为姓氏者,汉化为单姓蓝氏,世代相传至今。
⑵.满族丛尼勒氏,据史籍《长白山先民传》记载,满族姓氏,世居地待考,所冠汉姓有蓝氏。其蓝氏鼻祖为丛尼勒·德恒,满洲镶黄旗人,原为吉林驻防,后因为镇压太平天国有功,特赏蓝翎。在丛尼勒·德恒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受赐“蓝翎”为姓氏者,汉化为单姓蓝氏,世代相传至今。
⑶.满族德敦氏,世居黑龙江两岸,后多冠汉姓为杜氏、邓氏、蓝氏等。其蓝氏鼻祖为德敦·明庆,满洲正白旗人,原在黑龙江驻防,清道光八年晋升为蓝翎侍卫,后累官至正白旗都统。在德敦·明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荣耀的“蓝翎侍卫”为姓氏者,汉化为单姓蓝氏,世代相传至今。
湖北省荆州市和江苏省沛县都有满族蓝姓,都是八旗后人,沛县修有蓝氏族谱。
蓝姓起源九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民族中常用的名字“乌云”,汉义就是“智慧”、“蓝色的宝石”,多用于女子;而“浩特”,汉义就是“蓝色、青色”,多用于男子。在古代蒙古族社会中,贵族以外的蒙古族平民、贱民,绝大多人根本就没有姓氏,只有名字,因此,他们后来在元、明时期多仿照汉制按自己名字的汉义定取姓氏,就称为蓝氏,世代相传至今。
繁衍播迁
汉魏之后,蓝姓以中山郡、东莞郡与汝南郡为中心,逐渐播迁于黄河中下游诸省,并有南徙于安徽、湖北、江苏、浙江等地者。蓝姓大举南迁于隋唐间,其中汝南郡一支蓝姓迁居今福建上杭蓝尾驿,后周广顺二年(九五二年),其裔蓝有善迁居会同里蓝家庄,有善后裔分迁清流、顺昌、石城。蓝姓入居广东亦在唐末五代间,宋初之广东南海人蓝继宗便为此支裔孙。据广东五华《蓝氏族谱》所载:“十七世万一郎,由建宁崇善坊迁居宁化石壁乡。十九世和二郎,于宋时宁化迁居漳州。廿一世廿六郎,徙居广东梅州,为梅州蓝氏始祖,其后分衍梅州地区的兴宁和长乐、宝安、惠州以及浙江杭州。”今福建南部,宋时是蓝姓的繁盛地之一。《广州初集蓝鼎元行状记》载有“蓝氏世居福建漳浦之茗溪”的事实。宋元两代,蓝姓除繁盛于福建外,在广东,蓝姓也繁衍得非常兴旺,并且在宋末元初乱世时大批迁居广西,当然亦有北迁入湖南、四川之地者。明初,山西蓝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南、天津、北京、江苏等地。明中叶以后,闽粤沿海之蓝姓有渡海赴台者,此间亦有广西之蓝姓播迁云南、贵州以及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历有清一代,蓝姓分布愈广,今东北三省亦有蓝姓入居。如今,蓝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西、广东等省多此姓。
中山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①战国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为赵国所灭;秦朝时期归属于巨鹿郡。②西汉汉高祖刘邦初年,设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汉景帝执政时期改回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南北朝时期后燕以为都城;隋朝开皇初年废国置郡。③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④宋朝时期的香山县;民国十四年,孙中山逝世后,民国政府将其改为中山县,今为广东中山市。
东莞郡:西汉时期有东莞县,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汉末建安初年,分琅琊郡、齐郡置城阳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领八县。晋朝晋武帝泰始元年改置为东莞郡,置于晋陵(今江苏常州)东南一带,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末年废黜,其时辖地在今山东临朐、沂水、蒙阳、沂源、莒县一带。今广东省东莞市建制置于唐朝,后世所称“东莞”皆指广东沿海的东莞。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汝南”、“蓝田”、“蓝玉”、“中山”、“戒君”等。
蓝姓目前最重要的堂号有汝南堂和种玉堂。汝南堂顾名思义是蓝姓后人为了纪念发源于汝南郡的先祖而设立的,一般认为汝南堂的蓝姓都是昌奇公的后裔。其他姓氏也有汝南堂的堂号。种玉堂一般认为是为了纪念子向公的故乡蓝田县而来的,陕西蓝田县自古出产美玉,所谓蓝田种玉,因此种玉堂的蓝姓本应该是子向公的后裔,但是目前很多昌奇公后裔也在使用种玉堂的堂号。种玉堂是蓝姓特有的堂号。
中山国为古狄族所建之诸侯国,狄族源出炎帝之后苗裔的北迁分支,在商、周时期成为北方游牧民族。
在典籍《战国策》中记载:中山成公厘堞之子厘鬻在周慎靓王姬定二年(中山王厘鬻元年,田齐宣王田辟疆二年,赵武灵王赵雍七年,燕王姬哙二年,公元前319年)即位后,准备与姬哙、赵雍同时称王,成为中山王。为此,田齐宣王关闭了与中山国之间的交通要道。田齐宣王认为:“我乃万乘之国也,中山千乘之国也,何侔名于我?”于是计划割平邑(今山东平邑)以贿赂燕、赵二国,准备出兵攻击“侔名”(狂妄、)中山国。得知这种形势后,中山国宰相蓝诸君感到非常忧虑。这时,谋士张登对蓝诸君说:“您何患于齐国呀?”蓝诸君曰:“齐国强大,是万乘之国,齐宣王耻与我中山国同样都称为王,甚至割地以赂燕、赵,出兵来攻我们中山国。而燕、赵两国历来贪地,吾恐其接受齐宣王的计划。如果是那样,大者将危及中山国的国运,次者也会逼迫我们国君放弃称王,我当然感到忧虑啊!”张登说:“您不要忧虑,我出个主意,请燕、赵两国来辅助我们中山而成其王,事遂定。您觉得如何?”蓝诸君听了大喜,赶忙问:“那当然好呀!可怎么做呢?”张登说:“请您假装就是齐宣王,而我来试着说服您放弃举动。如果可行,就按照我说的去做。”蓝诸君说:“好呀,愿闻其说。”张登说:“田齐宣王之所以不惜割地以赂燕、赵两国来出兵以攻中山国,其实目的就是要中山王废去王称。田齐宣王回答:‘然’。然则,田齐宣王之为费且危。田齐宣王割地以赂燕、赵两国,而这两国皆是齐国的强敌;让他们出兵攻中山,首难也。而且田齐宣王以平邑行贿二国,所要求的中山国去王称未必得,田齐宣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国也可废除王称。田齐宣王必然问:‘您有何方法吗?’”蓝诸君回:“对呀,然则您有何方法吗?”张登说:“田齐宣王重使,让他告诉中山君:‘寡人之所以闭关不通使者,为中山国独与燕、赵两国为王,而寡人不与闻焉,是以隘之。今派使者来见,请你辅佐我齐宣王。’中山王惟恐燕、赵之不己据也,今田齐宣王之辞云‘即佐王’,中山必避开燕、赵两国与田齐宣王相见。燕、赵二国闻之,当然会怒与中山绝交,中山国便孤立起来,既然被孤立了,其王也就很顺利地投靠齐国了!一个服从自己的王对于田齐宣王来说,齐宣王会接受吗?”蓝诸君曰:“他肯定会接受的。但是如此一说,我们国君也就称不得王了呀!”张登说:“您仔细想,这恰恰就是中山王称之所以能够得存的道理!田齐宣王因为中山王会归顺自己,必然就与燕、赵两国再无往来。如此一来,燕、赵两国必然说:‘田齐宣王之所以割平邑贿赂我们,无非就是为了废中山国的王称,目的是离间我们与中山国的关系。那么,中山国称不了王,我们也就称不了王了。与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三国联合在一起都称王,田齐宣王就无可奈何了。’这样一来,田齐宣王就是有一百个平邑,燕、赵两国必然也不会接受了。”蓝诸君曰:“好计谋!”遂派遣张登前往齐国如此办理,果以这套说辞向田齐宣王道来。同时,蓝诸君也分别派遣使者告知燕、赵两国君主,赵武灵王赵雍、燕王姬哙果然都来辅助中山国君,共同称王。
在春秋后期,楚国有个大夫叫亹,因出任蓝县令尹(今湖北荆门),因此后世称其为“蓝尹亹”。在周敬王姬丐(姬匄)十四年(楚昭王熊壬(芈轸)十年,吴王阖闾九年,秦襄公嬴籍三十一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大将军伍子胥为报当年楚平王熊弃疾(芈居)杀父兄之仇,发动了攻击楚国的著名“柏举之战”。伍子胥和孙武率领吴军大败楚均,一举攻破楚国郢都。楚昭王仓皇出逃到江陵东北的成臼河边,见到有一条渡船刚刚离开岸边,楚昭王认得船上是蓝尹亹及其妻儿,就大声喊:“快让我上船!”没想到蓝尹亹毫不理睬,兀自行船。那楚昭王又大叫了好几次,蓝尹亹才大声回答说:“自楚立国以来,从没哪一个国君丢弃过国都,现在楚国灭亡都是你的错,你还过河干什么呢?”楚昭王没有办法,只好赶紧从陆路逃到了随国。后来楚昭王在秦襄公的帮助下回国复位,这时蓝尹亹又来求见。楚昭王一听说他来了,顿时大怒,要把他抓起来杀掉。令尹子西在旁劝阻说:“他敢来,总有道理。先听听他怎么说吧。”于是楚昭王派人去问,蓝尹亹回答说:“上一任令尹子常就是因为积怨太多,引起国人不和,以至于败给吴军。现在大王还想走他的老路吗?我在成臼河不救大王,就是为了惩诫大王,希望大王有所改变。我现在来,就是看看大王改了没有!大王若仍不愿改,楚国就完了,既然如此,我这条命又有什么值得顾惜的呢?”楚昭王听后十分感叹,为了时常警诫自己,于是重新任用了蓝尹亹,后励兵秣马,在后续执政的八年间逐渐使楚国再次强大起来。
一、蓝(藍)lán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崇仁,广西之田林等地均有。汉、畲、蒙、壮、回、瑶、傣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竹书纪年》云:“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为蓝君。”(蓝),即蓝田(今属陕西),子孙以地为氏。望出中山、东莞、汝南。
2、《中国姓氏大全》称:“周代有楚国大夫蓝氏,后简为姓蓝。”(按:楚昭王时有大夫蓝尹亹,以“蓝尹”为氏,或简而为“蓝”?若此则蓝姓不自战国时之蓝君始。)(3)壮族之“蓝”,指以竹或藤编的篮子,盖其先擅长编篮,此则以技为氏。战国时中山有大夫蓝诸;唐代有蓝采和,传说他是“八仙”之一;宋代有蓝丞,尚书郎;又有蓝继宗,南海人,邕州观察使;明代有蓝玉;又有蓝瑛,钱塘人;清代有蓝涟,侯官人。
二、蓝(藍)
蓝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尤以广西、广东等省区多此姓,2省区蓝姓约占全国汉族蓝姓人口86%。
蓝姓起源:
1、战国时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为蓝君,蓝即蓝田(故城在今陕西蓝田西30里),子孙以地为氏,见《竹书纪年》。
2、中山大夫蓝诸之先祖食采于蓝田,因氏,见《战国策》。
3、系自芈姓。楚公族食采于蓝邑,因氏。
4、壮、畲、回、满、瑶等民族均有此姓。
蓝姓名人:
蓝敏,汉时人,著《重真记》一卷。
郡望:中山、东莞、汝南。
蓝姓历史名人
蓝姓古代名人
蓝采和唐朝,公天性聪明,开元元年癸丑科进士,补谏议大夫,谏君荣宠词语直,刻忤于权臣杨国忠,遂解印归家,道合乾坤,德弥宇宙,顷刻蓬莱须臾斗宿潜隐龙虎皈伏修炼成功,白日飞升,今大罗山仙翁。一说:唐末逸士,传说中八仙之一。他常着破烂蓝衫,一脚着靴,一脚跣行,夏天则在衫内加絮,冬天则卧于雪中。每行歌于城市乞索,持大拍板。常醉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
蓝智元末明初,蓝仁弟,诗人。元末与兄往武夷山从杜本,绝意科举,一心为诗。明洪武十年以荐授广西按察佥事,以清廉仁惠著称。其诗清新婉约,与兄齐名,有《蓝涧集》。
蓝奎宋朝,广东省潮州程乡人,宋代学者,赴京会试中进士,官文林郎、郡博士。其过目成诵,尝奉诏校文福州,文章气节,朝野钦崇。晚年家居讲学,学者称之“蓝夫子”。
蓝玉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妻弟,江西余干县族谱记载1341年生。一说安徽定远人。官拜大将军,封凉国公。率军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而名震天下。1393年被杀,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玉案”。80多年后的明孝宗皇帝为蓝玉昭雪,并追封为“开国勋臣”,肯定蓝玉的历史地位与丰功伟绩。
蓝章明朝,字文绣,明即墨(今山东省即墨)人。成化二十年(1484年)进士,任婺源县和潜山县县令,后擢升贵州道监察御史,又巡按山西,屡迁右佥都御史,因忤刘瑾下狱,谪抚州通判。刘瑾败,蓝章复起,巡抚陕西,后升任南京刑部右侍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蓝章连上七疏告退归故里,在崂山华阳山南麓筑华阳书院,结庐隐居,自号“大劳山人”,教儿子蓝田攻读诗书,其后世多就读于此。卒年74岁,著有《崂山遗稿》等。
蓝田明朝,字玉甫,号北泉,即墨人,明南京刑部右侍郎蓝章之长子。生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卒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享年79岁。嘉靖三年,蓝田任河南道监察御史,嘉靖四年(1525年),蓝田受命巡按陕西。陕西乃明朝边防重地,其父蓝章曾于正德五年(1510年)任陕西巡抚达4年之久。蓝章巡抚陕西时,因政绩卓异,后升迁南京刑部右侍郎。
蓝瑞明朝,河南邓州人,明代学者。正德进士,官终汉中知府,后辞官归里,著有《日省篇》《求仁录》《湍南稿》。
蓝济卿明朝,字用楫,福建侯官县(今属福州市)人。明朝政治人物。嘉靖十四年中乙未科三甲进士,年方弱冠,赐归里娶亲。初授官内阁中书,前往册封徽府。不久,选四川道监察御史。因忤逆权贵,谪宿州通判,改弋阳县知县。历升户部员外郎、郎中。官至梧州府知府,以终养归乡。
蓝廷瑞明朝,四川保宁(今阆中)人,明中叶四川农民起义领袖。又名蓝五。正德四年冬与鄢本恕、廖惠率众起义,称顺天王,拥众十万,下置四十八总管,后转战川、陕、湖广三省。次年,明廷派刑部尚书兼左都御史洪钟进行镇压,他率众由陕西汉中入大巴山,正德六年,兵败,与鄢本恕等以假降寻求缓机,在四川东乡附近遇伏牺牲。
蓝瑛明末清初,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末清初画家。擅画山水,笔墨秀润。后漫游南北,风格变为苍老坚劲,兼工人物、花鸟、兰竹,骨力峭劲,各具意态,世人称他为“浙派殿军”,为武林画派创始人。其孙蓝深、蓝涛俱为名画家,得其祖传而善画山水。
蓝正春清朝,福建上杭庐丰乡人,清雍正二年(1724年)进士,待父母极孝,待老母93岁辞世,方出任安仁县令,在任有惠政,深得民心,告老回乡后,日以著述自娱,所著书目有《四书一得录》等,而今在城区大众巷内还有“进士牌坊”以示纪念,已列入县文物保护单位。
蓝理清朝(1648—1719),康熙年间的名将。表字义甫,号义山,福建漳州漳甫县赤岭人,自幼习武,精通各种兵器。历任天津镇总兵、福建陆路提督,人称“破肚总兵”“菩萨将军”。蓝理于康熙二十七年授宣化府总兵官,挂镇朔将军印。越三年,调浙江定海总兵。以后镇守天津,升福建陆路提督。五十年以罪入京城旗籍,五十四年重赐总兵官职。康熙五十九年病故于京,时年七十二岁。两年后棺柩由妻儿护送回漳浦。蓝理之弟蓝瑶因功而加封左都督。四弟蓝瑷累官福建总兵,五弟蓝珠为参将,皆有将才风范。
蓝廷珍清朝(1663—1729),清代福建水师提督。康熙年间由把总升任温州游击,屡败海贼。福建漳浦人,康熙间又升南澳镇总兵。随施琅入台,平朱一贵有功,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加左都督。蓝廷珍府第,位于漳浦县湖西乡的顶坛村新城自然村,因府第新建于湖西顶坛,四周建筑犹如城墙环绕,故有“顶坛新城”、“院城”之称。是清福建水师提督蓝廷珍于康熙末修建,至雍正五年(1727年)落成的府第式城堡,也是江南水师提督、蓝廷珍之孙蓝元枚的故居。2001年1月,被公布为福建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蓝鼎元清朝(1680—1733),字玉霖,号鹿洲,福建漳浦县赤岭人。清代知名学者和经世之材。漳浦蓝氏家族先后出现了蓝理、蓝廷珍、蓝鼎元、蓝元枚、蓝日宠、蓝瑶、蓝瑗等数十名以赫赫武功而身居要职的军事将领,其中蓝廷珍、蓝理、蓝元枚官居一品。蓝理、蓝廷珍和蓝鼎元,史称“蓝氏三杰”。
蓝元枚清朝(1736—1787),字简侯,福建漳浦人,蓝廷珍孙。父蓝日宠,官福建铜山营水师参将。元枚袭三等轻车都尉世职。乾隆三十一年,命发广东,以外海水师参将用,补海门营参将,累迁总兵。乾隆四十九年,授江南提督。
蓝心聪隋朝,宦官,是為隋文帝近侍
蓝姓近代名人
蓝建枢(1854-?),福建闽侯人。1871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后学堂。毕业后,调入北洋海军。,1881年,奉派随丁汝昌赴英接收“超勇”、“扬威”。1889年初,李鸿章为北洋海军拣员补署官缺,请准以蓝建枢升署后军右营都司。三年后实授,调任“镇中”管带。,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八月十七日,蓝建枢率“镇中”号炮船随海军大队护送兵船至鸭绿江口大东沟,并奉命与“镇西”号炮船以及4艘鱼雷艇进入江口掩护运兵船渡兵登陆。1895年初,日本进攻威海卫基地,蓝建枢率“镇中”参加防御作战。1911年,调任海军部二等参谋官。民国成立后,出任海军左司令,授海军少将。不久,海军左司令改为海军第一舰队司令,仍由蓝建枢担任。1913年,奉命率第一舰队在上海参与镇压“二次革命”,击败讨袁军。随调为军事参议。翌年,任海军部参谋处处长,1918年3月升任海军总司令,授海军中将,1921年退职,受封澄威将军。晚年乡居而终。
蓝成春广西人,参加金田起义。太平天国乙卯五年,授殿左十五检点。丙辰六年,升春官又副丞相,镇守合肥三河要塞。后隶英王陈玉成部下。1861年冬,封祜王。1864年11月,在霍山黑石渡与僧格林沁部决战,溃败,被叛徒甘怀德缚送清营,牺牲。
蓝天蔚(1878—1921),武汉黄陂人,初就学于武备学堂,后以官费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回武昌后,任将弁学堂等校军事教习。因与革命党人有联系,为张彪所疑,遂辞职。旋由吴禄贞推荐,赴日考察,回国后被任为第二混成协统领,驻防奉天。辛亥武昌起义后,与张绍曾、吴禄贞密谋响应,议定奉天独立。吴禄贞等被袁世凯杀害后,他也被总督赵尔巽逐出奉天。遂走大连、上海。不久复回奉天,被举为关东革命大都督;孙中山亦任命他为北伐军第二军总司令。南北议和后,赵尔巽任奉天都督,他辞职南下,客居苏杭间。后袁世凯派他出国游历。回国后,支持孙中山,暗中资助广州革命军政府,并任鄂西联军总司令,据有恩施一带。1921年1月,被孙传芳和吴光新击败。后在夔县被但懋辛军逮捕。3月31日被送至重庆时,自杀(或谓为川军所害)。
蓝姓郡望
中山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①战国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为赵国所灭;秦朝时期归属于巨鹿郡。②西汉汉高祖刘邦初年,设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汉景帝执政时期改回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南北朝时期后燕以为都城;隋朝开皇初年废国置郡。③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④宋朝时期的香山县;民国十四年,孙中山逝世后,民国政府将其改为中山县,今为广东中山市。
东莞郡:西汉时期有东莞县,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汉末建安初年,分琅琊郡、齐郡置城阳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领八县。晋朝晋武帝泰始元年改置为东莞郡,置于晋陵(今江苏常州)东南一带,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末年废黜,其时辖地在今山东临朐、沂水、蒙阳、沂源、莒县一带。今广东省东莞市建制置于唐朝,后世所称“东莞”皆指广东沿海的东莞。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汝南”、“蓝田”、“蓝玉”、“中山”、“戒君”等。
蓝姓目前最重要的堂号有汝南堂和种玉堂。汝南堂顾名思义是蓝姓后人为了纪念发源于汝南郡的先祖而设立的,一般认为汝南堂的蓝姓都是昌奇公的后裔。其他姓氏也有汝南堂的堂号。种玉堂一般认为是为了纪念子向公的故乡蓝田县而来的,陕西蓝田县自古出产美玉,所谓蓝田种玉,因此种玉堂的蓝姓本应该是子向公的后裔,但是目前很多昌奇公后裔也在使用种玉堂的堂号。种玉堂是蓝姓特有的堂号。
中山国为古狄族所建之诸侯国,狄族源出炎帝之后苗裔的北迁分支,在商、周时期成为北方游牧民族。
在典籍《战国策》中记载:中山成公厘堞之子厘鬻在周慎靓王姬定二年(中山王厘鬻元年,田齐宣王田辟疆二年,赵武灵王赵雍七年,燕王姬哙二年,公元前319年)即位后,准备与姬哙、赵雍同时称王,成为中山王。为此,田齐宣王关闭了与中山国之间的交通要道。田齐宣王认为:“我乃万乘之国也,中山千乘之国也,何侔名于我?”于是计划割平邑(今山东平邑)以贿赂燕、赵二国,准备出兵攻击“侔名”(狂妄、)中山国。得知这种形势后,中山国宰相蓝诸君感到非常忧虑。这时,谋士张登对蓝诸君说:“您何患于齐国呀?”蓝诸君曰:“齐国强大,是万乘之国,齐宣王耻与我中山国同样都称为王,甚至割地以赂燕、赵,出兵来攻我们中山国。而燕、赵两国历来贪地,吾恐其接受齐宣王的计划。如果是那样,大者将危及中山国的国运,次者也会逼迫我们国君放弃称王,我当然感到忧虑啊!”张登说:“您不要忧虑,我出个主意,请燕、赵两国来辅助我们中山而成其王,事遂定。您觉得如何?”蓝诸君听了大喜,赶忙问:“那当然好呀!可怎么做呢?”张登说:“请您假装就是齐宣王,而我来试着说服您放弃举动。如果可行,就按照我说的去做。”蓝诸君说:“好呀,愿闻其说。”张登说:“田齐宣王之所以不惜割地以赂燕、赵两国来出兵以攻中山国,其实目的就是要中山王废去王称。田齐宣王回答:‘然’。然则,田齐宣王之为费且危。田齐宣王割地以赂燕、赵两国,而这两国皆是齐国的强敌;让他们出兵攻中山,首难也。而且田齐宣王以平邑行贿二国,所要求的中山国去王称未必得,田齐宣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国也可废除王称。田齐宣王必然问:‘您有何方法吗?’”蓝诸君回:“对呀,然则您有何方法吗?”张登说:“田齐宣王重使,让他告诉中山君:‘寡人之所以闭关不通使者,为中山国独与燕、赵两国为王,而寡人不与闻焉,是以隘之。今派使者来见,请你辅佐我齐宣王。’中山王惟恐燕、赵之不己据也,今田齐宣王之辞云‘即佐王’,中山必避开燕、赵两国与田齐宣王相见。燕、赵二国闻之,当然会怒与中山绝交,中山国便孤立起来,既然被孤立了,其王也就很顺利地投靠齐国了!一个服从自己的王对于田齐宣王来说,齐宣王会接受吗?”蓝诸君曰:“他肯定会接受的。但是如此一说,我们国君也就称不得王了呀!”张登说:“您仔细想,这恰恰就是中山王称之所以能够得存的道理!田齐宣王因为中山王会归顺自己,必然就与燕、赵两国再无往来。如此一来,燕、赵两国必然说:‘田齐宣王之所以割平邑贿赂我们,无非就是为了废中山国的王称,目的是离间我们与中山国的关系。那么,中山国称不了王,我们也就称不了王了。与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三国联合在一起都称王,田齐宣王就无可奈何了。’这样一来,田齐宣王就是有一百个平邑,燕、赵两国必然也不会接受了。”蓝诸君曰:“好计谋!”遂派遣张登前往齐国如此办理,果以这套说辞向田齐宣王道来。同时,蓝诸君也分别派遣使者告知燕、赵两国君主,赵武灵王赵雍、燕王姬哙果然都来辅助中山国君,共同称王。
在春秋后期,楚国有个大夫叫亹,因出任蓝县令尹(今湖北荆门),因此后世称其为“蓝尹亹”。在周敬王姬丐(姬匄)十四年(楚昭王熊壬(芈轸)十年,吴王阖闾九年,秦襄公嬴籍三十一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大将军伍子胥为报当年楚平王熊弃疾(芈居)杀父兄之仇,发动了攻击楚国的著名“柏举之战”。伍子胥和孙武率领吴军大败楚均,一举攻破楚国郢都。楚昭王仓皇出逃到江陵东北的成臼河边,见到有一条渡船刚刚离开岸边,楚昭王认得船上是蓝尹亹及其妻儿,就大声喊:“快让我上船!”没想到蓝尹亹毫不理睬,兀自行船。那楚昭王又大叫了好几次,蓝尹亹才大声回答说:“自楚立国以来,从没哪一个国君丢弃过国都,现在楚国灭亡都是你的错,你还过河干什么呢?”楚昭王没有办法,只好赶紧从陆路逃到了随国。后来楚昭王在秦襄公的帮助下回国复位,这时蓝尹亹又来求见。楚昭王一听说他来了,顿时大怒,要把他抓起来杀掉。令尹子西在旁劝阻说:“他敢来,总有道理。先听听他怎么说吧。”于是楚昭王派人去问,蓝尹亹回答说:“上一任令尹子常就是因为积怨太多,引起国人不和,以至于败给吴军。现在大王还想走他的老路吗?我在成臼河不救大王,就是为了惩诫大王,希望大王有所改变。我现在来,就是看看大王改了没有!大王若仍不愿改,楚国就完了,既然如此,我这条命又有什么值得顾惜的呢?”楚昭王听后十分感叹,为了时常警诫自己,于是重新任用了蓝尹亹,后励兵秣马,在后续执政的八年间逐渐使楚国再次强大起来。
一、蓝(藍)lán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崇仁,广西之田林等地均有。汉、畲、蒙、壮、回、瑶、傣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竹书纪年》云:“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为蓝君。”(蓝),即蓝田(今属陕西),子孙以地为氏。望出中山、东莞、汝南。
2、《中国姓氏大全》称:“周代有楚国大夫蓝氏,后简为姓蓝。”(按:楚昭王时有大夫蓝尹亹,以“蓝尹”为氏,或简而为“蓝”?若此则蓝姓不自战国时之蓝君始。)(3)壮族之“蓝”,指以竹或藤编的篮子,盖其先擅长编篮,此则以技为氏。战国时中山有大夫蓝诸;唐代有蓝采和,传说他是“八仙”之一;宋代有蓝丞,尚书郎;又有蓝继宗,南海人,邕州观察使;明代有蓝玉;又有蓝瑛,钱塘人;清代有蓝涟,侯官人。
二、蓝(藍)
蓝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尤以广西、广东等省区多此姓,2省区蓝姓约占全国汉族蓝姓人口86%。
蓝姓起源:
1、战国时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为蓝君,蓝即蓝田(故城在今陕西蓝田西30里),子孙以地为氏,见《竹书纪年》。
2、中山大夫蓝诸之先祖食采于蓝田,因氏,见《战国策》。
3、系自芈姓。楚公族食采于蓝邑,因氏。
4、壮、畲、回、满、瑶等民族均有此姓。
蓝姓名人:
蓝敏,汉时人,著《重真记》一卷。
郡望:中山、东莞、汝南。
蓝姓姓氏源流
一、蓝(藍)lán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崇仁,广西之田林等地均有。汉、畲、蒙、壮、回、瑶、傣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竹书纪年》云:“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为蓝君。”(蓝),即蓝田(今属陕西),子孙以地为氏。望出中山、东莞、汝南。
2、《中国姓氏大全》称:“周代有楚国大夫蓝氏,后简为姓蓝。”(按:楚昭王时有大夫蓝尹亹,以“蓝尹”为氏,或简而为“蓝”?若此则蓝姓不自战国时之蓝君始。)(3)壮族之“蓝”,指以竹或藤编的篮子,盖其先擅长编篮,此则以技为氏。战国时中山有大夫蓝诸;唐代有蓝采和,传说他是“八仙”之一;宋代有蓝丞,尚书郎;又有蓝继宗,南海人,邕州观察使;明代有蓝玉;又有蓝瑛,钱塘人;清代有蓝涟,侯官人。
二、蓝(藍)
蓝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尤以广西、广东等省区多此姓,2省区蓝姓约占全国汉族蓝姓人口86%。
蓝姓起源:
1、战国时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为蓝君,蓝即蓝田(故城在今陕西蓝田西30里),子孙以地为氏,见《竹书纪年》。
2、中山大夫蓝诸之先祖食采于蓝田,因氏,见《战国策》。
3、系自芈姓。楚公族食采于蓝邑,因氏。
4、壮、畲、回、满、瑶等民族均有此姓。
蓝姓名人:
蓝敏,汉时人,著《重真记》一卷。
郡望:中山、东莞、汝南。
蓝姓堂号
“汝南”、“蓝田”、“蓝玉”、“中山”、“戒君”等。
蓝姓目前最重要的堂号有汝南堂和种玉堂。汝南堂顾名思义是蓝姓后人为了纪念发源于汝南郡的先祖而设立的,一般认为汝南堂的蓝姓都是昌奇公的后裔。其他姓氏也有汝南堂的堂号。种玉堂一般认为是为了纪念子向公的故乡蓝田县而来的,陕西蓝田县自古出产美玉,所谓蓝田种玉,因此种玉堂的蓝姓本应该是子向公的后裔,但是目前很多昌奇公后裔也在使用种玉堂的堂号。种玉堂是蓝姓特有的堂号。
中山国为古狄族所建之诸侯国,狄族源出炎帝之后苗裔的北迁分支,在商、周时期成为北方游牧民族。
在典籍《战国策》中记载:中山成公厘堞之子厘鬻在周慎靓王姬定二年(中山王厘鬻元年,田齐宣王田辟疆二年,赵武灵王赵雍七年,燕王姬哙二年,公元前319年)即位后,准备与姬哙、赵雍同时称王,成为中山王。为此,田齐宣王关闭了与中山国之间的交通要道。田齐宣王认为:“我乃万乘之国也,中山千乘之国也,何侔名于我?”于是计划割平邑(今山东平邑)以贿赂燕、赵二国,准备出兵攻击“侔名”(狂妄、)中山国。得知这种形势后,中山国宰相蓝诸君感到非常忧虑。这时,谋士张登对蓝诸君说:“您何患于齐国呀?”蓝诸君曰:“齐国强大,是万乘之国,齐宣王耻与我中山国同样都称为王,甚至割地以赂燕、赵,出兵来攻我们中山国。而燕、赵两国历来贪地,吾恐其接受齐宣王的计划。如果是那样,大者将危及中山国的国运,次者也会逼迫我们国君放弃称王,我当然感到忧虑啊!”张登说:“您不要忧虑,我出个主意,请燕、赵两国来辅助我们中山而成其王,事遂定。您觉得如何?”蓝诸君听了大喜,赶忙问:“那当然好呀!可怎么做呢?”张登说:“请您假装就是齐宣王,而我来试着说服您放弃举动。如果可行,就按照我说的去做。”蓝诸君说:“好呀,愿闻其说。”张登说:“田齐宣王之所以不惜割地以赂燕、赵两国来出兵以攻中山国,其实目的就是要中山王废去王称。田齐宣王回答:‘然’。然则,田齐宣王之为费且危。田齐宣王割地以赂燕、赵两国,而这两国皆是齐国的强敌;让他们出兵攻中山,首难也。而且田齐宣王以平邑行贿二国,所要求的中山国去王称未必得,田齐宣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国也可废除王称。田齐宣王必然问:‘您有何方法吗?’”蓝诸君回:“对呀,然则您有何方法吗?”张登说:“田齐宣王重使,让他告诉中山君:‘寡人之所以闭关不通使者,为中山国独与燕、赵两国为王,而寡人不与闻焉,是以隘之。今派使者来见,请你辅佐我齐宣王。’中山王惟恐燕、赵之不己据也,今田齐宣王之辞云‘即佐王’,中山必避开燕、赵两国与田齐宣王相见。燕、赵二国闻之,当然会怒与中山绝交,中山国便孤立起来,既然被孤立了,其王也就很顺利地投靠齐国了!一个服从自己的王对于田齐宣王来说,齐宣王会接受吗?”蓝诸君曰:“他肯定会接受的。但是如此一说,我们国君也就称不得王了呀!”张登说:“您仔细想,这恰恰就是中山王称之所以能够得存的道理!田齐宣王因为中山王会归顺自己,必然就与燕、赵两国再无往来。如此一来,燕、赵两国必然说:‘田齐宣王之所以割平邑贿赂我们,无非就是为了废中山国的王称,目的是离间我们与中山国的关系。那么,中山国称不了王,我们也就称不了王了。与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三国联合在一起都称王,田齐宣王就无可奈何了。’这样一来,田齐宣王就是有一百个平邑,燕、赵两国必然也不会接受了。”蓝诸君曰:“好计谋!”遂派遣张登前往齐国如此办理,果以这套说辞向田齐宣王道来。同时,蓝诸君也分别派遣使者告知燕、赵两国君主,赵武灵王赵雍、燕王姬哙果然都来辅助中山国君,共同称王。
在春秋后期,楚国有个大夫叫亹,因出任蓝县令尹(今湖北荆门),因此后世称其为“蓝尹亹”。在周敬王姬丐(姬匄)十四年(楚昭王熊壬(芈轸)十年,吴王阖闾九年,秦襄公嬴籍三十一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大将军伍子胥为报当年楚平王熊弃疾(芈居)杀父兄之仇,发动了攻击楚国的著名“柏举之战”。伍子胥和孙武率领吴军大败楚均,一举攻破楚国郢都。楚昭王仓皇出逃到江陵东北的成臼河边,见到有一条渡船刚刚离开岸边,楚昭王认得船上是蓝尹亹及其妻儿,就大声喊:“快让我上船!”没想到蓝尹亹毫不理睬,兀自行船。那楚昭王又大叫了好几次,蓝尹亹才大声回答说:“自楚立国以来,从没哪一个国君丢弃过国都,现在楚国灭亡都是你的错,你还过河干什么呢?”楚昭王没有办法,只好赶紧从陆路逃到了随国。后来楚昭王在秦襄公的帮助下回国复位,这时蓝尹亹又来求见。楚昭王一听说他来了,顿时大怒,要把他抓起来杀掉。令尹子西在旁劝阻说:“他敢来,总有道理。先听听他怎么说吧。”于是楚昭王派人去问,蓝尹亹回答说:“上一任令尹子常就是因为积怨太多,引起国人不和,以至于败给吴军。现在大王还想走他的老路吗?我在成臼河不救大王,就是为了惩诫大王,希望大王有所改变。我现在来,就是看看大王改了没有!大王若仍不愿改,楚国就完了,既然如此,我这条命又有什么值得顾惜的呢?”楚昭王听后十分感叹,为了时常警诫自己,于是重新任用了蓝尹亹,后励兵秣马,在后续执政的八年间逐渐使楚国再次强大起来。
一、蓝(藍)lán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崇仁,广西之田林等地均有。汉、畲、蒙、壮、回、瑶、傣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竹书纪年》云:“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为蓝君。”(蓝),即蓝田(今属陕西),子孙以地为氏。望出中山、东莞、汝南。
2、《中国姓氏大全》称:“周代有楚国大夫蓝氏,后简为姓蓝。”(按:楚昭王时有大夫蓝尹亹,以“蓝尹”为氏,或简而为“蓝”?若此则蓝姓不自战国时之蓝君始。)(3)壮族之“蓝”,指以竹或藤编的篮子,盖其先擅长编篮,此则以技为氏。战国时中山有大夫蓝诸;唐代有蓝采和,传说他是“八仙”之一;宋代有蓝丞,尚书郎;又有蓝继宗,南海人,邕州观察使;明代有蓝玉;又有蓝瑛,钱塘人;清代有蓝涟,侯官人。
二、蓝(藍)
蓝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尤以广西、广东等省区多此姓,2省区蓝姓约占全国汉族蓝姓人口86%。
蓝姓起源:
1、战国时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为蓝君,蓝即蓝田(故城在今陕西蓝田西30里),子孙以地为氏,见《竹书纪年》。
2、中山大夫蓝诸之先祖食采于蓝田,因氏,见《战国策》。
3、系自芈姓。楚公族食采于蓝邑,因氏。
4、壮、畲、回、满、瑶等民族均有此姓。
蓝姓名人:
蓝敏,汉时人,著《重真记》一卷。
郡望:中山、东莞、汝南。